方真就像一個大都市的隱士,他的工作生活狀態(tài)是“科研、跑步、睡覺”三班倒、手機都不用,與同為教師的妻子陳敬妹安居在50平方米不到的教師公寓。
在南京農業(yè)大學工作6年,這位“純粹”的教授并不為人所熟知。但他在國際上卻是大名鼎鼎。
日前,他剛當選了2021年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。該年度全球僅52位杰出科學家獲此殊榮。這也意味著他在生物質水解、生物柴油生產、生物燃料合成納米催化劑等領域取得的突出貢獻,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。
他每天除了跑步,便是完成世界著名的科技期刊Springer(斯普林格)系列叢書《生物燃料和生物煉制》的編纂。如今,方真已帶領由他召集的全球頂尖專家編委,進入叢書第11部專著的撰寫,他的夢想是,將其打造成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領域的《十萬個為什么》。
夢想編纂出專業(yè)領域的《十萬個為什么》
“你知道《十萬個為什么》嗎?我希望這套叢書,若干年后能成為我們這個專業(yè)領域的《十萬個為什么》”。這是方真著書的初心,他將這套書打造為該領域的科學家、學生、政策制定者以及工程師們,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求助的“知識寶庫”,并且在若干年后仍被經常提起和查詢。
方真師從農業(yè)工程專家曾德超院士,畢業(yè)后做設計工程師的經歷讓他意識到,“好的研究,不只是做出一套實驗,而是要回過頭來創(chuàng)新理論”。
在中國農業(yè)大學完成農業(yè)工程專業(yè)的本碩博學業(yè)后,方真相繼獲得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材料工程博士學位,和西班牙薩拉哥薩大學化工博士后學位,并獲得歐盟居里夫人獎學金。如今,方真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深耕近30年,并且連續(xù)7年入選愛思唯爾能源領域高被引學者。
自2011年,方真將一大半精力投入系列叢書《生物燃料和生物煉制》的編纂之中。叢書內容包括與生物質生產、生物能源、生物燃料、生物制品有關的能源規(guī)劃和政策、綠色加工技術知識以及最新研究進展。
為了提升叢書的全球和交叉學科視野,創(chuàng)始總編輯方真召集兩位美國工程院院士、4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、一位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和一位日本東北大學教授組成權威編委會。
事實上,從出版商反饋的電子版銷售量來看,目前出版的10部專著,其章節(jié)下載量已達到18萬次,4部專著進入斯普林格高下載書籍前25%,其中一部還獲得了2020年“斯普林格-自然中國新發(fā)展獎”。
方真經常被喊作“魔法教授”,他研究的“生物質能源”就像“變廢為寶的魔法”:將秸稈、草、木材等生物質通過一定的方法轉化為各類能源。
“快速水解工藝”就是一項具有突破意義的“魔法”。通過在水中添加碳酸鈉,使得木材生物質顆粒迅速升溫,并且完全溶解形成“木材溶液”。在流動系統中,類似于液態(tài)石油的“木液”可以在液相中快速水解成糖或糖低聚物,這便大大推動了乙醇等生物燃料和化學品的生產。
據方真介紹,傳統的酶水解法通常耗時數天,而這一工藝將木材或秸稈溶解時間一下子縮短至0.7-2秒,木材溶液水解為糖的時間也縮短至幾秒到幾十秒,猶如一把“金鑰匙”,打開了將木質纖維素用來生產生物燃料的廣闊產業(yè)應用前景。
“煉丹爐”里打磨的不僅是學生
叢文杰,工學院生物能源研究組博士生,南京農業(yè)大學2020年校長獎學金獲得者,這個同學眼里的典型學霸,回憶起3年前剛入“方門”,她對自己的要求是,“不做‘學渣’就好”。
叢文杰學的是農業(yè)機械,之前不接觸化學課,博士階段確定了生物柴油的研究方向后,她需要每天與化學實驗打交道。
一開始實驗進展很不順利,前半個學期,叢文杰的實驗沒有一次成功,她開始將每一步實驗拍成照片,按照順序從頭整理,并且在實驗報告上注明哪一步做不出來、儀器是如何操作的、期待達成的實驗結果為何。這樣的郵件,方真的郵箱里每天都能收到一封。
就這樣“死磕”了3個多月,一天晚上,10點多,叢文杰第一次得到了實驗期待的現象,她迫不及待地寫郵件告知方老師,讓她沒想到的是,興奮勁兒過去之后,正準備收拾設備回家時,方老師居然出現在了實驗室門口,專程趕來向她道賀,并帶著她一起梳理了整個實驗過程,此時已是晚上的11點多。
“實驗小白”被手把手帶入了學術殿堂,叢文杰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快樂,可接踵而來的,卻是堪稱痛苦的論文歷練。
半年后,叢文杰向方真交上了一份自認為還說的過去的研究論文,打算投稿??蓻]料到,方老師回復她,“這就是一份實驗報告,哪里是論文!”
受挫后的叢文杰安靜下來,思考方老師給出的3個問題:“為什么要做這個研究?別人圍繞這個做了什么?你的研究比別人好在哪里?”
這3個問題從論文的突破與創(chuàng)新方面提出了不可謂不高的要求。叢文杰將論文框架全部打翻,深度修改后,再次發(fā)給方老師。
方真這次依然沒有給出肯定的回復,而是拋出了有關研究的若干細節(jié)問題,再次打回修改。
這一次,叢文杰感覺有點“崩”了,周圍的同學陸續(xù)都有不錯的成果見刊,而自己在研究卻還一籌莫展、難免心態(tài)焦慮。
“當時的感覺就像孫悟空落入了太上老君的‘煉丹爐’”,叢文杰說,自己不過就是想有篇成果順利畢業(yè),導師的要求實在有些苛刻了。
方真察覺到了叢文杰的情緒,把她喊到身邊,道出了自己的考慮,“我們要的不只是一篇畢業(yè)的論文,而是一篇真正對領域、對行業(yè)有推動意義的論文”,并繼續(xù)啟發(fā)叢文杰,“如果你的論文都不能感動自己,又如何感動得了編輯、審稿人和作者?”
這番話讓之前一心想要跳出“煉丹爐”的叢文杰,放平了心態(tài),埋下頭來,繼續(xù)修煉。讓她沒想到的是,第3版論文上交后,方老師對框架和內容給予了肯定,但對于英文論文的某些寫作表述方式,依然不滿意,竟逐字逐句地親自修改。
即便是下了這番功夫“磨”出的論文,投刊之后再次被打回,編輯不停質問,創(chuàng)新點何在?應用性何在?
叢文杰只能硬著頭皮,一次又一次地按照要求,與方老師細化討論、修改完善?!白詈蟾牡綄嵲跓o話可說時,我接到了論文被接收的消息”,叢文杰說,那一刻,內心沒有預想的狂喜,更多的是平靜。
叢文杰“上岸”了,但更多的學生還在歷經“煉丹爐”式的捶打,在方真研究組,每隔一周的組會、每周一次的一對一師生會面是“雷打不動”的,方真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科研進展、及時廓清科研過程中的疑惑,并手把手地教會學生科研寫作的規(guī)范,當學生感到壓力大的時候,方真還會帶著他們一起去操場跑步。
回望“煉丹爐”的互動過程,叢文杰悟出了,這一過程打磨的不僅僅是學生,作為教師的方真也身挑重擔,這番“并肩作戰(zhàn)、共同努力”的體驗讓叢文杰看到了“師者之大”,她期待畢業(yè)后也能投身教育事業(yè),陪伴學生一同“闖關”。
“格格不入”的教授刮起新風
在工學院,生物能源研究組隸屬于農業(yè)生物環(huán)境與能源工程學科,是農業(yè)工程下屬的二級學科。院長汪小旵坦言,長期以來,“重工輕理”的傾向,加之學科本身的前沿、交叉性較強,農村能源領域方向一度面臨“后繼無人”的困境。
2014年年底,方真投來了簡歷。為了體現招賢納士的誠意,幾顧茅廬之后,學院和方真商議引進,和兄弟高校相比,待遇算不上優(yōu)厚。
沒想到的是,方真一口就答應了,“能推動科研、做強專業(yè)就行”。
來到南農后,方真“科研、跑步、睡覺”三班倒的生活,與工科教授們平日里風風火火“拉項目、跑會議”的節(jié)奏“格格不入”,但不知不覺間,一股新風卻在學院悄然刮起。
“晚上10點以后,亮燈的實驗室越來越多了”,大家發(fā)現,潛心科研的青年教師越來越多,彼此交流研討的氛圍也越發(fā)濃厚。
生活上,方真則是個十足的“甩手掌柜”,科研之外的事情,全部交給陳敬妹老師打理。陳老師,既是他最為信任的科研助手,也成為了他和外界往來的“紐帶”。6年過去了,夫妻倆安居在50平米不到的教師公寓,從未向學院提過物質方面的任何要求。
30年如一日的潛心深耕,強調研究要對領域和行業(yè)有所推動,沉醉于著書這樣的科研公益事業(yè),這些正是方真教授身上展現的獨特人格光芒,正所謂,天真從所致,心無旁騖、從心所欲,方能格物致知。